千古红楼梦未觉:第19回
 |
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,无固定经济来源。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、设计、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,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。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,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。 |
|
图1是北京右翼宗学旧址。
右翼宗学位于北京西单石虎胡同,曹雪芹曾在此任职。右翼宗学是清代培养宗族子弟的专门学校。据考证,敦诚《寄怀曹雪芹》诗“当时虎门数晨夕,西窗剪烛风雨昏”,句中“虎门”即指右翼宗学,但曹雪芹在右翼宗学中具体做什么事已不可考。
图2是表现曹雪芹在右翼宗学任职的《宗学就食图》。
图3是《佩刀质酒歌》。
乾隆27年(1762年)秋,敦诚巧遇曹雪芹于槐园,乘兴做此歌。
图4是叙述曹雪芹自13岁进京,直到33岁离开城市到西山隐居之前这20年生活的《燕市悲歌年表》。
曹雪芹在动荡不安、忽起忽落的生活中逐渐长大成熟起来。曹钤谇≡辏�1736年)一度复职为内务府员外郎,但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,曹家终于再遭祸变,曹雪芹从此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。乾隆9年(1744年)曹雪芹开始撰写《石头记》,4年后开始到右翼宗学任职,结识敦敏、敦诚兄弟。正是当时政治历史使曹雪芹深刻地认清了封建统治的面目,产生了全力批判封建制度的思想。为了避免“文字狱”的厄运,形成了他“将真事隐去,用假语村言”的敷衍故事的创作手法。落魄后的曹雪芹为了实现写作《石头记》(《红楼梦》)的宏愿,在乾隆14年(1749年)前后,从城内几经迁移来到了京西香山脚下黄叶村,开始了他“茅椽蓬牖,瓦灶绳床”的山村生活。
山村风景如画,青山碧水,阶柳庭花,柴扉晚烟,衡门僻巷,但曹雪芹的生活却极端贫困,“满径蓬蒿老不华,举家食粥酒常赊”,他就在这样的环境里“披阅十载,增删五次”,创作《石头记》(《红楼梦》)。他以血泪铸成《石头记》(《红楼梦》)前80回,最后,“书未尽,泪尽而逝”。
传说,曹雪芹逝世后,帮曹家料理后事的人当中有一位曹雪芹的邻居老太太,她见曹家连买纸钱的钱都没有,心里很难受。后来,老太太从曹家柜底桌下找出一些写了字的纸,拿没有写字的一面当正面,剪了许多纸钱。因悲痛和忙于办后事,谁都没有注意这些纸钱上写了什么。送葬归来,鄂比忽然发现剩下的纸钱上有字,仔细检查之后确认这些都是《红楼梦》后40回的手稿,但在办后事的过程中或被焚烧,或被撒掉,已经损失殆尽。幸好鄂比在另一包遗稿中发现了曹雪芹写作全书的回目和概要,且曹雪芹在世时也曾对鄂比谈过他写书的全盘计划,所以鄂比很想据此续完后40回,可是力不从心。多年之后,过继给鄂比做儿子的高鹗张大成人,他们父子合作,由鄂比讲述大概,高鹗执笔,几番修改,用了几年时间,才把后40回续完。古今《红楼梦》的续书很多,尽管人们可以说高鹗篡改了曹雪芹的原意,在思想内涵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,但还能让人觉得其续虽有问题,在诸续中仍旧是最好的,自《红楼梦》问世以来只有高鹗一个才是真正读懂它的人。
今天,对《红楼梦》的研究已经形成为一门世界性显学 — 红学,国内外有一批以研究红学而驰名的专家,形成了一个国际红学学术阵营。




老狄于
2007-08-19 17:33:21 发表在分类:
照片加文字的豆腐 中
(49069次点击) | 标签: